转眼间,参加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,这么多年来,伴随着吉林省四平市社会福利院的发展,我也在不断地成长。回首这三十年,是民政行业日新月异、腾飞发展的三十年,一路同行的我历经了福利院从低矮的小平房到座座大楼的巨变,目暏了福利院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蝶变,经历了福利院从低矮的小平房到座座大楼的巨变,见证了服务管理、医疗设备、环境改善、队伍建设的发展史,一路风雨一路歌,对那些往事的回味既有不舍,还有欣慰,既有庆幸,但更多的是感恩。
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第一次走进福利院的情景,看到的是满脸皱纹、弯腰驼背的老人,一群散玩的孩子,扫眼一看,不到5亩地的三排平房院落,一个房间住4位老人,小孩住两间大屋,没有办公室。当时,福利院刚组建,分老人部、儿童部,因为条件所限收养人员居住环境艰苦,低矮的砖房,潮湿的墙壁,昏暗的空间,内部设施十分简陋,院内道路坑洼积水,泥泞不堪,下雨天老人和职工出行非常不便。
上世纪80年代初,改革开放给福利院带来了巨变,国家加大了福利机构的投资建设,全院新建了三栋养老楼,为节约资金,尽快完成建设任务,全院上下都投入项目建设中,毕竟,在那个人人学雷锋,个个争先进的时代,谁也不甘落后。扛沙袋,五六十斤一袋,男同志比着扛,你扛2袋,我扛3袋,女同志瘦弱,男同志心疼女同志,往肩上放一袋,就不忍再给加了。其他女同志扛不动,怎么办?两个人一人揪住一个袋角,拉。
为了改善老人的生活,我们努力发展庭院经济,翻地、上肥、植苗、修整、搭架、采摘,有啥干啥。现如今,蔬菜实现了自给自足,伙食做到了周周有特色,天天换口味。院里还种了十多亩小麦,那个时候没有联合收割机,收麦全靠人工,女同志和男同志一起头顶烈日,在地里比赛,每个人的脸上、鼻孔里、耳朵里全是扬起的尘土,汗水流过,都成了花脸猫,麦芒划得胳膊上左一条右一条的血印,但为了赶时间,大家全然不顾,依旧一镰一镰地割、一步一步地向前挪。
新楼建成后,我被上级派到卫校去修护理专业,我梦想成真上了大学。毕业后,我用所学,对老人住宿、饮食、看病、娱乐休闲实行一体化管理,将老人的年龄、生日、身体状况、生活要求、生活习惯等信息输入电脑,定期体检,详细登记,建立健康档案,分级护理,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养老服务技能体系。加强队伍建设,完善配套设施,全面绿化美化,内抓管理,外树形象。2001年、2002年、2005年都被评为吉林省一级社会福利单位。在社会福利院组建之初,老人和孩子是在一起的。2008年,全市单独成立了市儿童福利院,成为了全省第二家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。
2017年,国家投资新建了综合服务楼,面积1万余平方米,新增床位300张,组建了社会福利医院,开展了“医养结合”新型养老模式,投资200多万元,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,设置了诊疗科、预防保健科、医学检验科、医学影像科及中医科等,成为医保定点医院,配有规范的专业医疗、护理、护工团队,医疗24小时值班,实现“医疗、康复护理、养老”全程无缝对接。
每一楼层休养区均配有会客厅、活动室、大屏幕电视、棋牌、茶座等。室外草地亭园3000多平方米,可供入院老人茶余饭后信步健身,实现了居住宾馆化、庭院花园化、设备现代化、康复疗养一体化。
打了深水井、安装了太阳能,彻底解决了老人全天用水难和用热水难的问题。现在四菜一汤,荤素搭配,营养均衡,餐后一人一个水果。还特意聘请了专业豆腐师制作豆腐豆浆,满足老人多样化的饮食需求。
如今,四平市社会福利院绿荫如盖,芳草萋萋,鸟语花香,景色宜人,每个老人房间配有卫生间、壁柜、电风扇、闭路电视,豪华单人间还安装了空调、热水器。娱乐室里书报、棋牌、麻将、电视应有尽有,看着宽敞明亮的房间,无障碍防滑通路,全新的健身器材,优雅的绿色环境,老人们心里乐开了花。